-
王锐 丨 陈寅恪论清末变法运动
作者深入探讨了陈寅恪对清末变法运动的见解。陈寅恪认为变法运动包含稳健与激进两种改革思路,批评康有为的激进改革缺乏政治经验。陈寅恪将晚清与唐代的剧烈社会变革相比较,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因而陈寅恪对晚清政治人物如慈禧太后、李鸿章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们未能有效应对国家危机。总之,作者认为陈寅恪强调,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以适应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传统,意在从历史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线索,其对近代中国变革的思考是深刻的。...
-
“语境和语义的力量:影响百年中国的关键词”学术研讨会
语境和语义的力量: 影响百年中国的关键词学术研讨会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08:30-18:30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会议介绍百余年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是在东西方哲学和思想两种传统接触、融合和转化中形成的,已有的旧关键词被重新审查和转化,外来的新关键词大量涌入,既相互批评和竞争,又相互吸取和融合,呈现出开放包容的多元思想文化空间。近代中国的“关键词”广义上属于新术语、新名词、新概念、新观念和新思想的一部分,......
-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推出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关键词分析报告》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推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关键词分析报告》为了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前沿的探索,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自2020年起开始致力于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其中人文社科关键词研究逐渐成为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研院组织团队在2021年、2022年连续发布学术关键词分析报告,并将其中的部分内容刊登于《人文》集刊,得到学界同仁的广泛认可与......
-
人文语义学的限度及其可能性
20世纪末以来,思想史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荣景象。在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学界热词的当下,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同仁开始了关于人文语义学实践路径的尝试。与“新文科”的种种探索一样,这还是起步阶段的一项问路之举。不揣冒昧,在这里我本人更想以投石问路的心态求助于方家。鉴于学科方向和路径繁多,我这里只选择洛夫乔伊的观念史路径、斯金纳的思想史路径作为“两岸青山”。二者有着普遍与特殊、必然与偶然之关系......
-
一门关乎人类语际书写的知识体系 | “人文语义学:跨学科的人文学术实践”圆桌会议
语言的意义根植于语际交往之中,考察人类的语际书写也需将其置于日常生活的语际交往中,才能探察语词的意义和观念的空间。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写道:“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
张宝明:人文语义学——在观念史与思想史之间
人文语义学:在观念史与思想史之间 主讲人:张宝明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主持人:李恭忠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时 间:2023.11.05 周日上午 10:00-11:30 地 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历史学院223 主讲人介绍张宝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兼任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
-
喜报 | 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首倡“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获批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一批二级学科和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河南大学申请备案的交叉学科“人文语义学”名列其中。“人文语义学”由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率先提出并进行周密论证。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获批为承续河大文科百年文脉,推动学科交叉研究,高研院凝神聚力、多措并举,组织实施“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以期打通近代因学科分殊而导致的现代学科壁垒,并以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
-
《光明日报》--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服务国家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为承续文科百年积淀、创新交叉平台研究,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凝神聚力、多措并举,谋划实施“人文语义学”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学术话语体系,推动人文社科领域“双一流”建设。河南大学人文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承,诞生了一大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如冯友兰、范文澜、郭绍虞、嵇文甫、董作宾等,其贯通中西、融汇文史的治学理念与研究方法奠定了河南大学百年的优良学术传统。同时,当前构......
-
孙江:概念、概念史与中国语境
如果打开汉语因特网,输入“概念”二字检索,一定会蹦出数以万计关于“概念”的信息。“概念”一词如此普及,乃至不管人们是否了解其在逻辑学中的含义,都以为对概念有了“概念”(理解)。如果继之输入“概念史”一词检索,则会发现“概念史”是近几年才比较多地被使用的词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著述之中:一类为《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所提倡的概念史,它强调德国概念史方法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借鉴意义;另一类是在翻......
-
张宝明:自由与解放的歧义
如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中心一样,在每一个中心的晕轮层面也总会浮现出属于那一个特定时代的关键词。就此而言,关键词的应“时”而生本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一些司空见惯、见“惯”不怪之情同手足、联袂出台的关键词背后,却有着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反差与张力。以我们熟悉的刚刚离去的二十世纪为例,诸如孔学与孔教、自由与民主、自由与解放等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很容易成为鱼龙混用、不分彼此的等质词。倘若将这两个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