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推荐 正文

学术推荐

张宝明:百载扶摇鹏击水 千秋述作火传薪——在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中如”读书会的致辞

 2022-08-23 16:21

按]625日晚,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中如读书会”2022-2023年度“以研读经典向河南大学一百一十年校庆献礼”读书活动正式开启。为此,张宝明教授做了线上致辞。这里原文呈现,以飨读者。

 

现场及线上的各位同仁,朋友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在周末的晚上与大家相聚,一起在这静谧神奇的云端开展对话。

我们知道,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一直在关注因学科分类过于细致而导致的学科间壁垒的高耸森严,乃至彼此边界的牢不可破。在专业分割的背景下,我们确实能够培养出专业性非常强的人才。但是我们要看到,当专业性过强,每个人所做的如果相对于其他人而言,都成为自己的绝学、自己的冷门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人即使成了器,也只能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器,我们都不希望成为那个“器”,它是相似的、固定的、固化的,是工具的。这样的专才通常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更无法成为可承受生命之重的有格局、有情怀的通才。

大家知道,大学之本在于育人,按照这种分工模式,在这种专业性过强的情境中,我们很难培养出贯通古今,有问西东的大器。就在今天上午,我们邀请了北大、清华、中国社科院、中国人大、北师大、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对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新设置的学科“人文语义学”进行了论证。专家们对这些问题都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通过论证,我们形成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共识,那就是要在大学,甚至在中学进行通识教育,这是破解历史难题、回答时代命题的基本要求与有效方案。

通识教育意在打破学科的界限,通古今、通中外,即我们常说的“四通”。“中如读书会”和“人文语义学”学科论证交相呼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通过读各类经典,力图让参与者能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智慧,获得不同领域的方法和识力,从而得以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见识,更充沛的激情,更过硬的本领来达己达人。

如果某个同学执意要问我读不读书的差别以及读书的意义,我可能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确切的答案。但我可以明确地说,与一本好书相伴,会有好的故事发生。清代姚文田那句话总是让人回味: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往小处说,往大里讲,大学之大在于教师德性之高,修为之强,见解之深,或者说教师是文化与思想的核心载体,教师强,则大学兴;大学强,则国家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感动并佩服诸位在这炎炎的夏日、烈烈的酷暑中参加这“为己”与“为人”的读书活动,尤其是冯庆先生,还有赵文先生,他们的参与本身就是一份学术担当。与此同时,这个活动也是我们河南大学为恢复人文元气所做的一次系列性的尝试。参加读书活动的同仁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这样的深度参与,将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变得更为强大、澄明、谦逊。读书会与“河南大学110年校庆”联系在一起,是件十分有益的活动。它涉及到文史哲以及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我们知道,大体而言,文学让人解放,从而使人有高贵的情感和性情;哲学让人谦逊,使人明白自我的渺小、世界的浩瀚;历史让人悟到“中道”,使人时刻自省,鉴往知今;社会科学则让我们更客观、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古之学问为己,通过读书,自我得以完善,将一个整全的“小我”铸造成器、挺拔起来。由是,我们才能与所处的环境、社会进行最为良好的衔接与互动。

今天的世界,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人类对细微世界看得越来越清,对宏观世界看得越来越远。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所知的边界的扩展,未知的范围也在扩大。近年来的疫情,就让我们人类充分感受到了自我的渺小、卑微甚至是无能。在浩渺的宇宙大空间的星辰大海,个人如同来自偶然的一粒尘沙,人文社科所关注的大地、天空、灵魂、伦理、命运,正是地球这艘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船前行的指南针、压舱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正在做的解析古今中外经典,探访大家心灵,锤炼自身心性的读书活动,正是一次次用高远灵魂丈量我们行走脚步的难得时刻。当看到我们第一讲是关于康德在考察关于崇高感与美感的问题时,我的内心从一开始就和诸位一样充满了期待和喜悦。

朋友们,今天是六月二十五号,再有九十天,就是我们河南大学一百一十年校庆的日子,感谢现场及线上的朋友,我们欢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美丽的夜晚,一起吟诵经典,重温圣言,如同聆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一样,诗意、安神、静魂。或许在研读这些经典后,我们会由衷发出感叹:我已经不在原来那个位置了!期待我们都能因读书而变得气自华、心从容,外加一份淡定与诗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