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 中如读书会 正文

中如读书会

“中如读书会”会议纪要——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

 2022-09-15 19:08

“中如读书会”会议纪要

——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

2022年9月4日晚,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中如读书会”第八期顺利举行。本讲以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为中心,在整体通观的基础上进行细节阐释,肯定了书中仍被当下所承继的有价值的部分。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董冠鹏教授受邀领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张培均老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陈世强老师担任与谈人。读书会由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陈会亮老师主持。

领读伊始,董冠鹏简单介绍了大卫·哈维,讲到了大卫·哈维学术的两次转折。其中一次便是以《地理学中的解释》为代表,它直接引领了地理学定量与科学化的重大转型;第二次他转向了文化学派,出版了大量著作,其中包括最经典的《马克思与〈资本论〉》。

董冠鹏强调了阅读经典书籍时了解时代或创作背景的重要。《地理学中的解释》产生的背景是五六十年代地理学的计量革命。而计量革命是把学科研究的范式科学化、范式的自然科学或实验科学化。二战之前的地理学侧重于“描述”,主要为学生普及地理知识,缺乏社会参与。二战之后,对理工科需求十分旺盛,科技工程类学科有了巨大的发展,而偏人文社科的学科则地位下降,教育领域产生重大转变,地理学科受到重大冲击。其标志性事件便是五十年代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知名高校砍掉了地理系。此举引发学界震动,少数地理学家开始重新思考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范式,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堪称代表。该书的目的就是提倡规范地去解释地理学,主张用科学的方式解决地理学的问题,要用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实践。

《地理学中的解释》的行书逻辑是从一般到具体。“一般”指科技哲学,“具体”指地理学。该书共六编,分别是“哲学、方法论与解释”“方法论背景与地理学中的解释”“地理学解释中理论、定律和模型的作用”“地理学解释的模型语言”“地理学中的描述模型”“地理学中的解释模型”。前两编更侧重“一般”,从宏观的理论体系角度来介绍科技哲学的方法论,后面几编转到了“具体”,比如地理学的解释内容等。每章逻辑大致类同。

董冠鹏细致分析了书中的科学解释方法。第一是“培根式”路线:依据知觉经验,对无序事实进行量化,然后归纳、概括有序事实,占主导的有序事实可能就是新定律和理论的建立,建立之后就可以去解释有序或无序的事实。第二路线与上一路线基本一致,但增加了先验模型去验证发展以往的模型,以便更好地得到反馈。第三是推理的演绎和归纳的方式:两种方式往往交互使用,一方面从归纳的角度去验证假设,另一方面从归纳的结果去补充完善演绎推理的假设法则。

随后,董冠鹏提到了地理学中“共性规律”与“例外主义”的争论,大卫·哈维认为需要去研究共性规律;随后,董教授对“区域导向”作出解释,区域导向强调例外主义(即特殊性),研究“绝对空间”,在研究过程中经验总结占主导地位。

董冠鹏提到,“我更关注的是自然科学理论提供的定律在地理学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地理学里是否有相对应的概念。”地理学很多基本的东西是借鉴而来的,所以地理学的定理、理论是“派生”的,是依托其他学科的基本定理(特别是自然学科)衍生出来的理论,其“消化”自然学科里面有用的内容去产生自己的定理。所以这些理论和定理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哈维这本书强调的是“空间分布”和“几何区位”。

《地理学中的解释》对模型和理论的关系总结得十分到位,深入介绍了地理学的模型语言。它阐释了“数学语言”并展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数学的应用图示;其次论述了与地理更相关的“空间形式”和“几何语言”,最后在“概率和统计的语言”中提到了“总体”和“样本”的概念,将该术语应用到地理学科转化为“地理总体”与“地理个体”。

最后,董冠鹏区分了“消化”与“拿来主义”,认为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消化”是理解并发展,而“拿来主义”则是生搬硬套地应用。目前研究中存在没有“消化”就直接应用的问题,比如在追求科学化的道路上盲目追求模型。我们应当在汲取和运用国外理论的同时注意理论的落地和“在地化”。

张培均对董冠鹏的领读做了补充。《地理学中的解释》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地理学的方法论,由此,地理学就有可能从偏向描述性的学科转为一种更精确的学科,或者说从定性转为定量的研究。传统地理学侧重于解释性描述,而哈维提出了一套更为严密的地理学方法论。一般认为哈维的这一阶段是实证主义阶段,逻辑实证主义方法加强了地理学的科学化,起到了范式转变的作用,对接下来的的实际研究也有良好的影响。往往在人文社科研究学者看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人类社会和自然地理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层关系涉及到人,自然科学的很多方法可能会不是特别有效。因为逻辑实证主义只是这种复杂关系的一种哲学的理念和方法论,而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张培均从哲学角度出发,引用了哈维在《意识与城市经验》中的批评之言,指出实证主义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有一定的争议,过于看重形式的科学化往往会脱离现实。

与谈人陈世强结合自身学习地理学的经历指出了人们对于地理学的部分误区,综合1948年哈佛大学取消地理学的举措和河南大学地理系的拆分与变更,深入分析了地理学在当代社会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陈世强指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事物他都有自己的空间属性和空间位置,其中就存在了差异性和特殊性。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理学对各个学科中的一些事物现象解释越来越重要。

董冠鹏对与谈人的发言做了回应。针对张培均的发言,董冠鹏指出,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哈维已经开始往文化与政治方向转向,大部分人可能都是从他九〇年代之后的著作认识哈维的这个人。很少有人,特别是地理学科之外的学者,知道哈维是地理学计量革命的领军人物之一。董冠鹏从人文社科的固有属性角度出发,肯定了张培均的发言并指出“人是人文社科包括地理学关注的一大问题”。人都是有一致性的,但是如果在提取或者构建理论定理的过程中忽视人的特殊性,那么就违反了人文社科研究的初衷。目前的研究追求的更多是一个折中的状态,我们更关注的是差异的规律事实,不止追求平均状况下的情况,还要解释这个差异的大小、有什么意义、有什么规律事实。

张培均最后指出,在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时候加入地理维度会为研究打开新的视野和方向。地缘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是新的,但是地缘政治这件事情本身是自自古以来就有的。在研究中引入地理这个维度可以纠正一些学界常见的一些错误,对理解古典作品非常有帮助。

在会议的结尾,陈会亮指出:一般情况下人们将地理学理解成学科,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地理学也是一门科学。对于地理学,人们往往从一个宏观角度来讲,而董冠鹏教授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实践经历,从微观的角度做了细致的剖析,其演示的表格具有极高的超前性以及实用性。陈会亮随即对“拿来主义”的现象进行评价,并认为地理学中的定律或者定理也可能是一种经验,用文字、语言描述的经验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学科遵循,比如风水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缘地理学以及政治地理学等。陈会亮对地理学循着这样一种思路走向综合与跨越表达了向往,并对未来董冠鹏能够创造写就具有世界意义的地理学著作充满了期待。

(文学院冀泽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