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 其他学术信息 正文

其他学术信息

世界史研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关键词分析报告(六)

 2025-02-03 09:30
为了量化分析二〇二三年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数据为基础反映重点研究领域的现状和新趋势,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思享学术评价团队撰写《二〇二三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关键词分析报告》,聚焦二O二三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热点关键词。报告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整理二O二三年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所收录的相关研究论文,通过文献导入、信息单元抽取(关键词)、共现矩阵构建、利用相似度计算进行共词与聚类分析,挖掘文本数据,可视化解读学术研究热点词。


世界史研究



图片

二〇二三年世界史研究热点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下,“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中谈到,世界各国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而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历史学尤其是世界史学科,无疑在促进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与共生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2023年,我们对该领域1058篇代表性学术期刊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数据显示,区域国别史研究仍然是世界史学科选题的最主要视角,其中东亚史、美国史、英国史在文章数量方面仍然保持突出优势,紧随其后的法国史、俄国史、德国史、中东史,以及基于此延伸出的跨国-跨区域互动研究,都不乏学人的关注。主题上,既有“经济贸易”“政治治理”“文化交流”等老议题的新诠释,也有对“科技”“情感”“环境”“空间”“图像”等新视角的再充实。对于比较研究的应用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视,则反映了中国学界建立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的学术愿景,即既能打破西方中心论,又能发挥中国学者的优势,把中国文明带入世界史研究。此外,对于史学叙事和历史书写自身发展的梳理反思,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世界史学科不断自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一环。例如,“马克思主义史学”、“全球史”、“跨国史”、“冷战”、“民族主义”、“现代化”、“历史书写”、“丝绸之路”都属于2023年世界史学界的研究热点关键词。

在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区域国别学”被增设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如果说,世界历史学科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而区域国别学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传统价值的世界性表达作为终极价值,那么长期以来世界史学人在区域国别史研究领域的深耕,正是“从学理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文明形态进行诠释与建设,以体现学者对国家与民族的担当”的明证。

图片

东亚史研究热点
从区域国别史的划分维度来看2023年的世界史文章,东亚史相关发文量的优势显著。“东亚”East Asia最初作为一种地缘政治概念,经过赖肖尔、西嶋定生等史学家的分析与建构,逐渐发展为一种整体性的地域研究视角。针对在东亚视域内开展区域国别史研究,韩东育教授曾谈到,“以维护国家主权和保障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学术戍边工作,将成为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区域国别学研究者们的长期任务和光荣使命。”其中,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和外交话语体系研究是尤为重要的。学者们依托文本史料,从知识传播的维度关注“汉文”“儒学”、诗画典籍的跨域流转和文化辐射力,思考关于“他者”的想象;在聚焦日本、朝鲜的同时,也日益关照到越南等其他亚洲政治体研究,为构建“包容差异、寻求共性、互动发展的亚洲共同体”提供历史参考。而在文明交往的另一边,战争殖民及其创伤记忆是史学界长期以来笔耕不辍的主题。首先,关于战争研究:留日中国学生、日本知识分子、日本在华报人、朝鲜移民等具有流动性特质的群体备受关注;同时,这种流动性还体现在对于情报调查活动及其组织网络的研究——既是对彼时重要政治事件的补充研究,其自身也成为思考社会舆论建构的媒介。据此,学界试图从不同面向充实和拓展对于甲午战争史、抗日战争史等传统议题的审视。其次,关于战后研究:不少学者从“创伤记忆”角度聚焦广岛、南京等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将和平城市的构建与苦难历史的修复彼此关联,思考城市新生何以促进战争和解与世界和平、人类社会对于战争的反思何以成为共享记忆,进而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希望。此外,战后历史框架下中日社会对于战争责任的认知,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图片

美国史研究热点
2023美国史研究的文章数量紧随其后,主题聚焦二战以来的多边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其中,对于二战研究,不少学者选择将美国作为第三视角引入以抗日战争为主体的太平洋战场书写,从不同维度为中国在反法西斯东方战场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提供历史实证。此外,这一时期英瑞美三国海运贸易、美国日裔移民政策、苏英德美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博弈等问题也受到关注,战时政治经济军事对抗的错综复杂得以具象化。而战后研究更是美国史长期以来的重心,其中文化冷战近年来愈发受到关注并应用于研究实践;相关学者从战术除草剂、歌舞片叙事、知识权力博弈、亚洲美国学、第三世界涉华宣传、中美舆论战、大众音乐的政治参与、美苏艾滋病认知战等不同具体内容展开叙述,将文化生活、信息传播、科学认知等主题纳入冷战史的关怀范畴。此外,基于这一时期丰富的档案遗存与解密,研究者们在朝核危机、驻军政策、《开罗宣言》文本解释等问题上更加细致和深入地分析。

图片

英国史研究热点
英国史方面,相关研究热点跨越更长的时间尺度,其中“中英关系”“美国”“帝国史”等关键词,反映了学界对于帝国殖民、工业化发展、全球交往与联系等重要课题的持续关注。近代以来,中英之间的互动形态既关于“贸易旅行”也与“战争暴力”相联。2023年的相关文章从茶叶贸易、羊毛贸易、商贸情报、旅华游记、帝国史互动、域外中国研究;20世纪初英国对于西藏地区的劫掠和交涉;再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华工遣返、社会宣传、债务关系、认知态度、远东政策、围绕南沙群岛的多边争夺,以及就英国学界的鸦片战争史观点进行批驳。对中国学者来说,上述选题是将近代以来的中国史置于更加开阔的全球联系下展开对话的学术实践;而对于世界史学科来说,则是立足自身历史、发挥自身优势,把中国文明带入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体现。印证了浙江大学桑兵教授曾在文章中所谈及的:中国的世界史发展,一方面要为中国的中国史与世界的“世界史”建立联系提供必要的支撑,使得中国的中国史通过中国的世界史逐渐与世界的“世界史”连成一片,不被隔断于世界的历史学界整体之外;另一方面,破除欧洲中心等特定视角的偏执,依照历史发展的实情,建构更加符合历史进程本来面目的世界史叙述。此外,“帝国史”主题下的研究还将关注的地理空间拓展至尼日利亚、巴勒斯坦、巴西、苏禄(南中国海东南部海域的商贸中心)、印度洋等区域;在不盲目破除学术视野的“西方中心”倾向之同时,关注到更多过往叙事中的“弱势群体”,使得重大历史进程的复杂化图景得以更加鲜活。
从研究机构看,高等院校是主要研究力量。据统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等2023年在世界史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保持着自身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双轨优势;与此同时,从相关学者的发文量上观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宏政、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宋时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晏绍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朱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许翔云、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董晓佳、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何立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王向远等学者在该年度世界史核心期刊发文量方面相对高产,体现出较高的研究热情和学术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2023年度世界史学科在基于区域国别史研究传统,持续聚焦东亚、美国、英国的同时,将印度洋、大西洋、南中国海等区域纳入研究视野,在多主体的复杂联系网络中捕捉互动与纠葛的历史。此外,大量选题以立足中国实际、思考中国变局、解决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话语体系,并从学理层面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世界史学科力量,积极回应习总书记所强调的“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执笔:余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