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 其他学术信息 正文

其他学术信息

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主讲“科技与人文”系列讲座第一讲

 2020-10-21 17:49

10月20日,由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与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合作举办的“科技与人文”系列讲座第一讲开讲。首讲由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剑桥大学麦克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梅建军教授主讲,此次演讲题目为:“从冶金史看中国文明的演进”。讲座由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闵祥鹏教授主持。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邵安定研究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卫东参与讨论。

梅建军教授先从金属出现的时间、使用材料、器物用途、制作工艺、艺术风格五个方面梳理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在谈论范铸技术体系与中国青铜时代的文明时,梅教授重点谈到了学术界关于中国青铜冶金术起源的各种观点和存在的争议,然后以各种出土文物为例证阐述了中国青铜范铸技术的成熟并剖析了在其背后的礼制、王权与技术的社会体系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青铜范铸技术衰落过程中的诸因素,如西周以来工艺体系的多样化发展、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互动的加深、对奢侈品的追求与区域文化互动、“礼崩乐坏”与礼制的瓦解等。

在解读钢铁技术体系与秦汉帝国兴起时,梅教授先以考古资料作为印证肯定了早期铁器技术起源于中国的观点,并简要介绍了早期铁器的使用情况。然后探讨了汉代钢铁技术的大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革命性影响,并较为细致地分析了汉代官营冶铁业所表现出的技术的社会体系化趋势,以及生铁制范技术对提高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梅建军教授还立足整体,归纳了钢铁技术进步同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总结了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十大发明。在谈及近代东西方的冶金技术时,梅教授以小见大,以镍白铜的西传和西方人对其进行的仿制为例,揭示了“经验主义”在近代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指出技术的社会体系化(在近代即指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化大生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和重要因素。

在演讲的最后阶段,梅教授从李约瑟先生的文明观入手,为我们阐释了其对于人类文明必将融为一体的普世性信念以及对文明差异性的尊重,向我们展示了李约瑟先生的博大胸襟和“科技与人文”情怀,并进一步指出,交流与互动乃文明演进之动力。演讲结束后,梅教授与宋丙涛、邵安定、侯卫东等学者进行就早期文明的演变、青铜技术对文明的影响等诸多话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