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教授受邀在我校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做了题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逻辑——一种自主知识体系的实然逻辑与应然构想》的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宝明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周晓虹教授从“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出发,认为在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中,几代社会学人借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潮奔涌向前,赋予了社会学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转型叙事。他强调,在讨论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的重建过程中,应进一步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中国社会学的重建逻辑。在检视中国社会学重建的“实然”状态的同时,还应从“应然”的角度探讨其发展的不足或缺憾。
在讲座过程中,他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学的重建过程,指出在费孝通等几代社会学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社会学已取得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而这些成果的取得无不与党和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及不同时期的战略部署密切相关,并呈现出明显的国家形塑特征。在国家形塑的制度构建和知识生产外,中国社会学还体现着“从富民实践到社会治理”的社会需求以及在模式与方法上的西方社会学特征。中国社会学的重构是在国家形塑、社会需求和西方影响的套叠或互构中实现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在未来社会学发展中,尤其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当下,将传统带回中国社会学成为创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路径。他表示,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及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系统知识的“群学”体系,同时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并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经验,将传统带回中国社会学,不仅能够进一步结合中国“语境”,弥补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形成传统与现代相互影响、吸纳和融合的分析范式,同时能够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科之路中,推动社会学理论和范式的多元化发展。
张宝明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知识分子就积极尝试将西方社会学体系进一步中国化、本土化。无论是严复、梁启超等人的“群学”译介与诠释,还是陶孟和、李大钊等人的人道主义底层关注以及学术化运用,抑或瞿秋白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理论构建,其背后都不乏社会学逻辑的理论支撑,社会学话语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周晓虹教授所谈及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实然逻辑”与“应然构想”是在结合中国社会的转型实践的丰富经验中获得的,这一重建逻辑和设想有助于社会学在中国化、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能够进一步丰富中国社会学理论体系和范式。在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的当下,以中国社会学为代表的人文社会科学也必将进一步完善自身理论,强化实践经验,凝聚中国智慧,输出中国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次学术活动也在深入的交流和愉快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