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陈平原教授应邀莅临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做了题为《为何以及如何与〈新青年〉对话》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宝明教授主持。
陈平原教授表示,今年正值《新青年》创刊110周年,作为一名专业研究者,深感有必要对此作出学术回应。他特别指出:“无论在过往还是当下,如何在政治史、思想史、文学史与报刊史四重脉络的交融中,审视《新青年》这一经典刊物,理解其运作机制并阐释其文化与文学价值,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开拓的研究方向。”在讲座中,他系统梳理了《新青年》研究的现状,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相关研究的心路历程。他指出,几乎所有研究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学与文化的学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关注《新青年》;差异仅在于,究竟是将其作为“研究资料”加以运用,还是视作一个“独立媒体”进行整体考察。

通过对《新青年》研究的回顾与梳理,他进一步指出,“五四”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百年来中国知识界重要的思想资源、持续活跃的学术议题,以及时代思潮更迭的试金石。“五四”于我们而言,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新青年》以提倡白话文为战略突破口,在文学革命领域取得极大成功。与此同时,《新青年》与思想启蒙、政治抗争的五四运动深度绑定,在与《新青年》的思想对话中,既需要我们着眼于思想与文化脉络的审视,同时又需要我们饱含政治与社会维度的思考。
在交流对话环节,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关爱和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分享了聆听心得。他表示,《新青年》作为一个“划分时代的刊物”,其思想内容深刻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演进轨迹,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推动白话文运动,还是直面时弊、倡言革新,《新青年》的“新”字始终是其精神内核,持续推动中国历史向前迈进。在回顾《新青年》历史贡献的同时,关爱和教授鼓励新时代的青年学者,要继续发扬“新青年”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讲座最后,张宝明教授总结指出,110年前的“9月15日”正是《新青年》创刊的日子,本场讲座既是一场向经典致敬的学术活动,也是一次历史的重访与回响。《新青年》多元思想的造化和孕育留给了我们“说不尽”的空间,在新时代下,尤其是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与《新青年》的思想对话不仅有助于我们重识“来时路”,同时对于我们未来的道路选择提供了历史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