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正文

新闻资讯

关于AI时代科学“盲点”的对话交流活动在我院举行

 2025-06-28 12:03

关于AI时代科学“盲点”的对话交流活动在我院举行

2025年4月,亚当·弗兰克等著《何为科学》中译本出版,该书探讨了科学发展中忽略感官经验形成的“盲点”(The Blind Spot)问题,强调科学非绝对真理,人文经验不可或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科技与人文关系再受关注。为此,6月20日下午,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特邀北京大学周程教授等学者前来讲学,并针对AI时代的科学“盲点”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交流。

图片
[美]亚当·弗兰克等著,周程等译:《何为科学》,北京:中信出版社,2025年4月

警惕科技对人类经验的“殖民化”

张宝明教授指出,当下人工智能生成的“二手经验”生态系统问题重重。AI服务高度精准化与市场化,却严重忽视人文关怀。语言承载着特定民族的独特经验与意义,而现代科学依赖抽象模型与系统验证,长期遮蔽人类直接经验,导致“经验失忆症”。从传统技术到现代科学,人类经验经历了从核心驱动力到被系统性遮蔽的演变。科技的根本盲点在于其“对人类经验的殖民化”。在知识膨胀但经验萎缩的时代,如何重拾人类经验、修补科学盲点,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图片

AI的“算法黑箱”呼唤人的经验回归

周程教授剖析了科学认知对数据与模型的过度依赖:人们常将模型误认为客观真实,忽视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感受,形成科学盲点。AI的迅猛发展加剧了这一危机,其输出常被直接等同于现实,却掩盖了模型选择、价值倾向与语境嵌入等预设问题。大语言模型暴露了AI深层的认知盲点,而真正的语言与知识根植于人的经验、意图与道德责任。AI的“算法黑箱”导致其推理路径高度不透明,在处理复杂情境时,人类经验与直觉仍不可替代。他强调,我们需反思而非反对科学,推动其健康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修复盲点的关键路径。“以人为本”的AI倡议是对科学主义盲点的根本超越,它重申人的价值、解释力与实践经验在技术中的核心地位——任何技术的意义与正当性,最终必须回归人的经验世界来评判。唯此方能破除科学全知的神话,重建人在技术时代的意义主体尊严。

图片

随后,《中国科学报》记者徐可莹、郑州大学褚金勇教授、河南大学岳鹏星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AI时代科学“盲点”问题进行了提问和探讨,周程教授根据自身的理解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对话最后,张宝明教授对本次讲学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张宝明教授指出,河南大学所倡导的人文语义学就是要打通语词以及生活经验文化观念的语义学问题,揭示观念词背后深层的社会经验,并由此成为一种“经验的社会史”。周程教授从科学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现代科学的盲点问题,这对目前的学科交叉尤其是对我们所倡导的人文语义学具有很强的赋能意义。本次对话活动也在深入的交流和愉快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