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人文语义学 正文

人文语义学

《人文》1—6卷总目(后附征稿启事)

 2025-03-24 08:57

94ea2acbf750da811f7fb46aec02e2e.jpg



图片

人文 第一卷 目录


《人文》缘起

叶嘉莹  为什么讲诗要从《古诗十九首》开始  迦陵学舍

池田知久  近代日本的中国哲学研究

陈勋武  世界主义,规范的人类共同体与文化宽容

梁  工  《新编剑桥圣经史》翻译与研究札记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对  话

张宝明  赵  牧  人文学科:行走在路上 ——人文学科的困境与选择

张洁宇  “热风”的温度 ——鲁迅在一九一九

孟庆澍  “五四”前夕知识界的孔教讨论 ——以《甲寅》和《新青年》为例

刘增人  五四新潮:一九一九年文学期刊掠影

杜泽逊  《周易正义》文本演变及校勘问题

朱绍侯  王玄谟北伐和北魏南征瓜步是北强南弱的分水岭

短长篇

刘岳兵  关于日本,他们在《南开思潮》中说了些什么

——为总结早期南开日本研究的准备阶段所做的准备

萧振鸣  鲁迅与北京的学苑史迹考(一)

宋  强  老舍《骆驼祥子》的修改

王曾瑜  宋朝专法述论

邓子滨  正当程序的公式与要素

戴潍娜  殉道者,受虐狂与解放过去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张廷国  探寻黑格尔辩证法的“秘密”——解读马克思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周  敏 《天堂广场》:一段纽约往事

学  林

王立新  韦政通和王道的传世情谊

丁亚平  姜庆丽  论近年来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走向

书  评

王金林  提倡中国日本史研究“回归原典”的学术意义——再读刘岳兵《“中国式”日本研究的实像与虚像》





图片
人文 第二卷 目录

张炯等 我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性成就

杜书瀛 文学的“意识存在”和“物质存在”——重读克罗齐《美学原理》

陈亚军 哲学与生活

叶嘉莹 《古诗十九首》三妙  迦陵学舍

程民生 宋代读书热的兴起及百姓的文化水平

白 金 四书学的兴起与“四书类”的出现

人文圆桌

张伯江等 数字人文时代的中国文史研究

短长篇

曾艳兵 从“地狱第八圈第九层”到“三个指环”

阮国华 渐露真容董小宛

周雪花 孤独的觉醒者与美国梦的解构者———论陈慧的小说兼及美国文学研究

邵宁宁 旧垒新声:汪辟疆与中国现代新文学

萧振鸣 鲁迅与北京的学苑史迹考(二)

学林

方继孝 陈梦家与闻一多

缪 哲 鸟怪巢宫树风

史红伟 论杜甫诗歌的随时敏捷

刘 平 民间话剧发展进路

钟晨宁 反思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定义的“修正”———在包买商制度的视角下

札记

贺淯滨 试论郭沫若《鲁拜集》译本中的错读和误译———兼论黄杲炘和黄克孙的译文

朱 赢 诗言志小札

史料
罗艺军 夏衍未实现的电影遗愿





图片

人文 第三卷 目录

王瑞来  “德业文章为一代之望”——周必大文集叙录
游  彪  龙耀祥 由“鄞县”到“临安”:两宋之际四明史氏的崛起道路

对话
张宝明  赵牧  人文与科学:历史的难以承受之重——关于学科与科学的另类叙事
张重岗  影像还是历史:《幌马车之歌》的多重叙述面向
王金虎 卡特·G.伍德森的黑人史事业及其历史声誉

叶嘉莹 《古诗十九首》的文采与内容 迦陵学舍

短长篇

刘福春  加意求美的《诗帆》

王培元 看花满眼泪

李兆忠  历史的镜子:回望《芙蓉镇》

孟昭连  圆凿·圜刃·铁锥筒——关于“洛阳铲”发明的质疑

宋战利 《兰亭序》与《临河叙》关系考辨

胡学常 “三结合”文学话语考源

张铁荣  从《鲁迅研究动态》 到《鲁迅研究月刊》
邓  定  何为本真的自由?——论《宗教大法官》中的自由问题

胡  镓 公民教育的“轻”与“重”——《回忆苏格拉底》第二卷第一章中的两种劝诫辨析

冯  庆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哲学友爱

学人自述
宁宗一  一个教书人的心史

书评

周颂伦 历岁月之磨砺,攀研究之新高——“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第一辑述评

徐  戬  形上之道与文质之辨——评刘小枫的《海德格尔与中国》

史料

孔海珠  远东国际反战会议在上海召开始末
古远清 台湾新世纪文学大事记(2000-2019)





图片
人文 第四卷 目录

吴  真 把中国作为中国来理解——二十世纪初日本新型“中国迷”的养成

丁子江  新实用主义与当代西方儒学的趋向

李  晨  改革开放以来台港澳电影研究观察

艾  翔 笑的时代规范性——对一九七〇年代小说《较量》的一种解读

叶嘉莹  行行重行行……迦陵学舍

人文茶座

张宝明等 关于《善的脆弱性》的对谈

短长篇
【英]鲁惟一著  卢  勇 杨琼译  汉代西北地区的防御和通信

周  林  艺术法在中国:机遇与挑战

荣新江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序

雷  颐  巴黎的“文化地图”

宋  强  《鲁迅全集》的“国有化”
汪高鑫  程源源  “成一家之言”: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

陈  炜 汉代的“下狱死”现象与司法实践中的矛盾和困境

梅东伟  “物至而人化物”:论《金瓶梅》人物塑造的“物化”倾向

郑  诚 《惩毖录》的稿本与印本

肖  伊  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版本初考

对话

[奥]齐  马  张  聪  赵  冰  批判理论、比较文学及理论对话

许卢峰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对福柯启蒙论中“愚人船”意象的解析

王强伟  犹太人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娄  林  论施米特《大地的法》中的“占取”概念

学林

袁济喜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黄保真文集》读后

石兴泽   “为公众之进步及幸福而服务”的两个现代学人——博斯年和丁文江




图片
人文 第五卷 目录

陈其泰  史学: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新视角

黄乔生 由鲁迅的旧体诗引出的话题

张  积 那些年,鲁迅购藏的古钱

余才林  读《鲁迅全集》小札
叶嘉莹  “生别离”的阅读视野(“行行重行行” 二讲) 迦陵学舍

短长篇

【德】法比安·克雷默著 张翮翔译  杨红玉校 科学与人文:一种变动不居的区分

傅秋爽 耶律楚材的“拧巴”人生

高有鹏  《中国创世神话与民族精神》后记

陈勋武  存在与境界

伍晓明 有关“我/们”与“另一者”的哲学思考

闵祥鹏  唐静琰  马永亮  殷佳佳  伊妍雪  王璐  二〇二〇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热词分析报告

刘  军  七十年散文的发展脉络及生成机制

贾文龙  张婷 非贵种而类玉环:金章宗元妃李师儿事迹考

胡义成  鲁迅、胡适当年在《西游记》研究上的“知识盲区”——论当时国内外全真道科研基本空白

吴小锋 河图十数衍义

争鸣

黄杲炘 最后的话——还是说到柔巴依
【俄】亚历山大·尼林 著 陈淑贤译  超越围墙

边  茜 明代基督教作家述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侯朝阳 论《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的忧郁之谜
祝晓风 编后记





图片
人文 第六卷 目录

谭  佳 夏之虚实:以艾兰和陈梦家的夏商神话研究为考察中心
梅建军  从冶金史看中国文明的演进

网络文学研究
肖惊鸿、陈定家、汤俏、桫椤、周兴杰、王文静、郑薇   二〇二〇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
郑熙青  中国当代独有的网络文学

穆海亮  新世纪豫剧现代戏创作的文化转向
孙海佩  《艾青诗选·自序》中的“文痞”考录及相关问题

叶嘉莹 唐诗与汉魏诗的美感差异  迦陵学舍

对话
戴益斌 杰夫•玛珀斯  从真与意义到三角测量:整体论视域下的戴维森

短长篇

陈漱渝  我为什么讲鲁迅?

陈子善  巴金四题
宋战利  欧阳询《张翰帖》背后的故事
笔谈:建筑与材料中的新人文视角

金惠敏  让质料说话

刘方喜 材料与人工的再生:物的解放与人的解放

张宝贵 低碳建筑的人文之思
刘  武  低碳时代的“回归”
张朝阳  两湖地区秦汉简牍考释札记三则  

王瑞蕾 北魏宗室安定王元燮石刻题记研究

学科史

董炳月 新时期文学研究所中日思想文化研究概述
颜淑兰 比较文学研究沉潜期(一九四九——一九七八)的贡献

学林

王立新  三人三地的学术交谊——韦政通、陈耀南、黄丽镛交往述略

【俄】弗•邦达连科著  古澄译    寡言少语的人——二〇一二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肖像特征

【俄】谢•托罗普采夫著  杨庄译  诺贝尔文学奖新得主——莫言

袁  晞  六十年前的冲突和战争

史料

余广人  弦外遗音:关于《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的争论——以王元化和敏泽两封未刊信为主疏考
古远清  古继堂年谱

书评

王永波 俗神信仰中的隐秘世界——评刘勤《神圣与世俗之间—— 中国厕神信仰源流考》
祝晓风 编后记





《人文》学术辑刊由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人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办刊宗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注重内容建设和办刊品质。《人文》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突出学术性与新知传播;注重学术的实证研究和综合创新,力图融通各学科,探讨各种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深度思考,展示中国思想学术界原创性新成果。《人文》学刊力争为中国学术界提供一个优质学术成果发表平台,与学界朋友共同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尽力。

人文关怀,学术品质;突出新见,文思兼美。这就是我们的追求。一本严肃的、高品位的学术文化杂志,就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希望您的文章,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重大的理论意义,能体现该学科的学术水平,能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希望您的文章材料结实,论述饱满,阐释明晰,证成新见,发人之所未发。

本刊在主体文章之外,另设“对话”“学术史”“札记”“书札”“书评”等栏目,以求多形式、多层面地反映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本刊文章以学术文章(论文)为主,也欢迎思想学术随笔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文章。突出学术内容,学术品质。内容凡涉人文、思想、学术、文化等,有新意,文笔晓畅清新,都将刊用。文章为页下注。短栏目文章为文中注。正文中数字为汉字。字数:短栏目(“札记”“书札”“书评”)最短不限。一般文章以5000字至12000字为宜。

我们希望通过学界朋友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使《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思想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投稿邮箱

renwenxuekan@163.com